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与主任会议|监督纵横|理论研究| 决议决定|代表工作| 县区人大| 议案建议| 立法工作

 

代表议案建议提交系统| 在线视频 | 辽阳概览| 大 事 记| 机关建设|公 告 栏| 老干部之窗|他山之石|

辽阳人口民族构成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1年07月26日     字体:

 民族构成

  辽阳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的地区。从周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66年)封箕子于辽东始,三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有肃慎、挹娄、勿吉、女真、高句丽、契丹、蒙古、突厥、满洲等少数民族,由于政治和生活的要求,从北部长白山、兴安岭原始森林,西北部蒙古大草原,东部渤海之滨先后涌入辽阳。有的征战中原,有的定居本地,繁衍子孙。和汉族同胞一起,为开发和建设辽阳做出了贡献。

  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记载,辽阳市共有27个民族,1721211人。其中汉族1596219人,占9274;26个少数民族124976人,占726%。其中满族105959人,占总人口616;回族7938人,占总人口046%;朝鲜族6024人,占035%;蒙古族2331人,占013%;锡伯族1823人,占011%;其它民族有藏族391人;壮族196人;土家族67人;苗族66人;瑶族45人;彝族28人;高山族15人;俄罗斯族14人;侗族14人;哈尼族11;白族9人; 8人;水族7人;布依族6人;纳西族5人;景颇族5人;傣族4人;鄂温克族4人;达斡尔族3人;维吾尔族2人;鄂伦春族1人,这些民族共计占总人口005%。少数民族分布在白塔区10068人;文圣区9112人;宏伟区5628人;弓长岭区2906人;太子河区10487人;辽阳县54282人;灯塔市34439人。

  辽阳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于1989年先后分别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建有3个少数民族乡,19个少数民族村。

  汉族

  秦朝以前称华夏族,汉代始称汉族。辽阳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汉族人口变化,现境内汉族人多是清代内地迁入者的后裔。民国时期,境内满族、蒙古族人大部分,改为汉族。新中国以后,逐步落实民族政策,19801987年,部分在民国时期改为汉族的满族、蒙古族人,恢复原民族籍。1935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市汉族为822028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为1098572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52093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为1596219人。

  满族

  是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十六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在辽阳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辽阳市满族人口为105959人,其中分布在辽阳县52116人;灯塔市29638人;太子河区8135人;白塔区5462人;文圣区4914人;宏伟区3217人;弓长岭区2587人。辽阳县有甜水、吉洞、水泉等3个满族乡。全市有11个满族村,分别是辽阳县的常庄、望宝、上平洲;灯塔市的前兰旗、小堡、瓜沟、音德牛;太子河区的水泉、新城、沙子和东京陵。满族人民百分之八十以上从事农业,生活在辽阳县东部山区,灯塔市平原地区以及市郊农村。散居市内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工人较,知识分子人数也不少。

  满族的源流,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和女真。辽阳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肃慎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有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之北,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周朝的北土。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肃慎向周王朝献过矢石。战国(公元前475221年)以后改称挹娄人。他们活动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吉林省全部和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东半部以及黑龙江以北的辽阔地带。以渔猎、种植、养殖为生。西晋以后至唐代(316907年)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 的名称出现,发展成数十个部落。 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东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七世纪末,大祚荣以粟、 为主体,在松花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了称为振国的地方政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册封大荣祚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国以渤海为号。辽神册4年(919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修辽阳故城,名铁凤城,以汉人,渤海民户居城中。天显元年(926年),辽灭渤海国,虑其患,诱其强宗大姓数千户,迁移辽阳之南。辽契丹人称黑水 女真,以后女真这一称呼代替了 92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为分化矛盾,再次把渤海遗民从忽汗州(今黑龙江省安阳县)迁到辽阳。1115年,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女真建立了政权,1116年军入辽阳,又一批女真人随军入境。明洪武5年(1372年)占据辽阳,把黑龙江下游部分女真人迁入辽城。1616年,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称汗。16213月率女真精锐旗军攻下辽阳,迁都辽阳东郊新城,大量随从由抚顺东部建州苏子河两岸迁移到辽阳安家落户。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女真旧有族名,改为满洲,音译为满珠曼珠,是美好吉祥之意。至清代中叶,辽阳旗(满)民(汉)人比例占辽阳地区总人口45%。1949年全国解放后,由于工作调动,部队转业,大中学校学生毕业分配等原因,外市的满族人也进入辽阳。

  回族

  是辽阳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较为集中的民族。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回族人口7938人。分布在文圣区2250人;白塔区2129人;灯塔市1793人;辽阳县731人;宏伟区582人;太子河区370人;弓长岭区93人。建有辽阳刘二堡镇回族中心村和灯塔市大河南乡回族大河南村。市内多分布在清真小区一带。农村回族人多同养牛种田为主,市内回族人多以经商为主,也有许多工人或知识分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北宋文献里,它所指的是唐代以来居住在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或自动迁徙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分在我国各地。他们被叫做回回人,成为当时色目人中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辽阳是回族迁至东北地区最早的城市,元代初年随同蒙古军进驻辽阳。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回回族人阿吉刺任辽阳平章政事。元惠宗至政二年(1341年)回回族人乃蛮台任辽阳行省左丞相。元代还有回回族人阿散、迭失威尔、亦烈赤等在辽阳任高级将官。明代辽阳回回族人住在辽阳小南门外,并建有清真寺。清世祖八年(1651年)移入城内西南角(现清真小区)。

  朝鲜族

  辽阳市朝鲜族居住较为集中,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有6024人。其中太子河区1641人;白塔区1413人;灯塔市857人;辽阳县823人;文圣区731人;宏伟区385人;弓长岭174人,大多聚居在太子河区东光、光辉、朝光村、灯塔市新光村,辽阳县红光、朝阳村。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现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文字。有市朝鲜族中学、朝光、光辉、红光、东光、新光、朝阳小学,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材授课。

  从十七世纪末开始,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当时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到大饥荒,他们大批迁入我国延边等地定居。1901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朝鲜,不堪日本侵略军残酷统治和压迫的朝鲜人民,更是大批地迁入我国东北各地。他们刚刚迁来的时候,处境十分困难,但在汉、满等族人民的帮助下,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垦拓荒地,逐淅建立了家园,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解放前,辽阳地区的朝鲜族只有15户,57口人,分布在灯塔市铧子镇矾盛村、小屯镇、安平镇、市内。他们利用低洼地、工业废水种水稻,克服人为和大自然带来的困难,顽强拼搏,使水稻在辽阳生长起来。建国后,1953年始先后从盖州、沈阳、鞍山、新宾等地大批迁入辽阳境内落户。和汉族人民一起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大量涝洼荒地改为水田,指导种植,推广技术,使辽阳农业粮食丰产,成为稻米之乡。

  蒙古族

  祖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13世纪中叶,在辽阳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现有蒙古族人口2331人,其中灯塔市952人,辽阳县383人,白塔区362人,宏伟区310人,太子河区195人,文圣区166人,弓长岭区63人。灯塔市、辽阳县蒙古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市区以工人为主,也有一些干部、医生、知识分子。

  蒙古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文,后来又有蒙骨”“萌骨子”“盲骨子”“萌古等许多音译名。蒙古的汉文译写始于元代文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是蒙古部的历史摇篮。公元七世纪,蒙古部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十一世纪,他们结成以塔塔儿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儿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十二世纪,它已散布至今鄂嫩河、克鲁伦、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十三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以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一个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的名称。

  辽阳蒙古族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铁木真十年(1215年)招降低耶律留哥,一些蒙古官兵进入辽阳,至元六年(1269年)辽阳为元代东京总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辽阳行中书省。直辖71府,12属州,10属县。此时一些蒙古人至辽阳落户;二是后金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军攻占辽阳,八旗蒙古官兵也随之进入辽阳,以及康熙三十年(1692年)征蒙古兵戌辽阳在辽阳安家,三是建国后由于工作调动等关系一些蒙古族人调转至辽阳生活。

  锡伯族

  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的民族,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辽阳有锡伯族1823人。其中灯塔市1199人;辽阳县151人;白塔区128人;文圣区107人;宏伟区105人;太子河区97人;弓长岭区39人。辽阳市为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灯塔市大河南乡全家村,张台子镇大山村等地又有500多人恢复锡伯族籍。

  辽阳锡伯族大体来源于三部分:一是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随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来辽落户,这些人一部分调征中原,清顺治八年(1651年)又拨回辽阳,有的是他们的后代;二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康熙四十年(1701年)先后迁入392名兵丁(其中69名兵丁、414名家属于1764年调往新疆伊犁戌边)。1991年辽阳锡伯族关文至新疆续上辽阳籍家谱;三是由于工作原因迁居或调往辽阳落户。

  辽阳人口

  远在新石器时代,辽阳境内太子河沿岸小屯、安平等地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殷末周初(公元前十一世纪),箕子携殷遗民5000人至辽东,则是已知中原人移居今辽河流域最早的记录. 其后,周以辽东地封为箕氏侯国,史称箕氏朝鲜。
  战国末期,燕国于辽河东建立辽东郡,中原汉民或驻军戍边,或经商垦种,开始移居辽东。东汉末中原战乱,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许多汉民避居辽东、襄平,人口大量增加。公元五世纪初(404年)高句丽占据辽东,大批高句丽人移居辽阳地区,辽阳人口出现多民族成份。辽、金时期,辽阳为陪都之一,被统治达300年,为大批契丹人、女真人移居辽阳创造了条件.至元代,大量蒙古人也成为辽阳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因实行军屯 ,除为数不少的中原人迁来辽阳定居,同时一些南方官吏因过谪贬也被流放辽东戍边,其随迁家属,也是辽东汉民大量增加的因素之一。
  明末女真贵族努尔哈赤率军攻占辽阳 ,明驻辽阳军民大批逃走。清廷遂采取调拨驻防和招民垦居等法从女真族(1635年改称满洲)以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再次大量向辽阳移民所谓州属户口,具系招徕(《辽阳州志》),从而奠定了清初至今近370多年辽阳人口生态繁衍的基础。
  辽阳户口统计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元始二年)辽东郡18,有户55972,口272539,平均每户487口,每县平均310956户。《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公元140年(永和五年),辽东郡11县有户64158,口81714,平均每户127口,每县583255户。据记载,至三国时,据公孙昭为襄平令(《三国志.魏书.公孙度传》),万户以上为令(汉书.百官公卿表))可知汉代襄平县户口超过万户,全境人口当为5万人以上(东汉时居就县当并入襄平县).西晋辽东国时期(277283年)襄平等8县有居民5400户平均每县675户,是襄平地区人口最少的时期。南北朝时,襄平人口继续减少,特别是在高句丽占领辽东后,大批居民逃往辽西。《魏书.地形志》记载,北魏正光中(520525年)和北魏永熙年间(532534年)侨置于今朝阳一带的辽东郡,由襄平、新昌两县迁往的居民共696户,3489口。东魏武定年间(543550年),营州、南营州辽东郡辖二县分别迁去131户、855口和565户、2634口。至公元645年,人口有所回升,唐军攻克辽东城等后,又把7万居民迁于中原。迄辽代据《辽史.地理志》载 ,辽阳县有民1500 ,鹤野县1200户。金末东京路辽阳府所属辽阳、鹤野、宜丰、石城4县和长宜镇共有民40604户,比辽代约增长15倍。元初,金代的宜丰、石城两县废于兵乱,鹤野并入辽阳县,其人口因金末蒲鲜万奴之乱女真人大量北迁和元初蒙兵之乱而特殊减少,辽阳县已降为不足2000户的下等县.至宪宗二年(1252年)统计,辽阳路辖辽阳县有民3708户、口13231,平均每户357,比金末人数下降935 。明代重振辽东,辽东镇以辽阳、广宁为镇城,戍边、屯垦、通商使辽阳人口急剧增加,其分布以辽阳各卫所最多。 1443年修《辽东志.兵食志》记载,定辽5卫及东宁卫、自在州的民户及驻军共76094;百余年后, 1566年修《全辽志.赋役志.户口》记载,定辽各卫军民共有23628户、人86491名,每户平均366人。至十七世纪初(1621年)后金攻占辽阳时,努尔哈赤曾宣称杀明兵二十万”,接着辽东地区人口大批逃亡,辽阳耕地被荒弃120万亩。其后皇太极4次入关掠民百万,安置于辽沈地区为奴,辽阳人口虽有回升,但远未达到明末人口总量水平。至1644年清廷入主北京率师14万入关,辽阳人口继续减少。清廷为改变辽沈地区丁户缺编、有地无人的境况,进京不久便下令调一部八旗军返驻东北各地,垦种土地;同时,自顺治十年(1653年)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则例)》始,实行奖励政策,鼓励移民开垦土地,关内各地居民闻风者乃相继而来。 至雍正年间开始编查户口。乾隆年间,州属27社(行政区划基层单位)先后进行5次人口大计,即普查,全州人口数量稳定上升。自1741年至1781年的40年间,辽阳州人口增长3966%。
  清代末年,辽阳人口迅速增长,至宣统三年(1911年)时,总数已达70余万人。民国时期,特别是东北沦陷之后,人口外迁较多,人口增长趋势减缓。
  新中国成立后,辽阳人口迅速增加,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为857853;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1140081;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1590170;1990上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721211人。
  到1998年底全市城乡人口总数为1786437人,581951 ,户均人口307人。其分布情况是:白塔区总人口216598人,72787户,户均人口298;文圣区总人数167695人,62615户,户均人口268;宏伟区总人口109945人,36344户,户均人口303;弓长岭区总人口90860人,30556户,户均人口297;太子河区总人口113102人,34510户,户均人口328;灯塔市总人口497084人,155632户,户均人口319人。城乡人口密度为377人/平方公里,其中市区人口密度为1247人/平方公里;乡村人口密度为261/平方公里。
  在总人口中,1998年的农业人口是1040778人,占总人口的583%,非农业人口745659人,占总人口的417%。
  从全市2002202O年人口形势分析会议上获悉, 我市人口总体形势稳中有降。2002年,我市人口总体形势稳中有降,各项指标全面完成。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早日实现人口零增长,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工作。
  至2OO2年底,我市人口总数达到1825172人,比上年同期增加7424人,出生人数为12776人,比上年同期减少570人;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7.01‰2.36‰,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0.35‰0.47‰,实际出生人数占计划出生人数的89%。

  据分析,出生人口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育龄妇女人群结构改变,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女性初婚人数减少,平均初婚年龄提高;个别出生。人口瞒漏报现象依然存在。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实现良好人口环境,人口总量到2010年就要控制在190万以内,到2020年要控制在195万以内。市计生委要求全市各级计生部门要保证计生经费投人,提高服务水平,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大宣教、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各级计生干部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切实为育龄群众着想,从根本上转变他门的生育观念,争取在2015年前提前实现人口零增长。

 

辽 阳 人 大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5-2011 by www.lysr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lnlyrd@163.com 通讯地址:辽阳市中华大街117号 邮编:111000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备案号:辽ICP备05012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