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与主任会议|监督纵横|理论研究| 决议决定|代表工作| 县区人大| 议案建议| 立法工作

 

代表议案建议提交系统| 在线视频 | 辽阳概览| 大 事 记| 机关建设|公 告 栏| 老干部之窗|他山之石|

襄平布——辽阳古城历史的独特符号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2年03月14日     字体:

 


  战国晚期,公元前三世纪初,荒蛮的辽东大地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燕将秦开率领浩荡如虎的燕军劲旅,北破东湖、东略朝鲜,建立辽东等五郡,一举将东北地区南部揽入燕国的领地。于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诞生了一座城堡——“襄平”,并从此拉开了古城2300多年历史的序幕。

  如果说,襄平作为燕国辽东郡的首府,在这场辟地建郡、开发辽东的历史大转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最能反映这座城市当时历史地位的就是“襄平布”。

  一、襄平布的缘起

  布,是一种青铜货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形状和名称均起源于一种铲形农具“鎛”、“钱”。“鎛”与“布”音近,故又称“布钱”。在早期的商品交换中,鎛和钱被用来充当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久而久之,它们慢慢地脱离了作为工具的实用功能,形体变小,只是在形制上保留一些它们母体的特点而成为货币中的一类。布币的表面铸有铬文,铭文一般是铸造布币的地区名称,少数还标有布币的面值。目前已发现战国布币约有160种,为战国韩、赵、魏、中山、楚、燕等国货币。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关于先秦货币的研究尚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战国时期有权铸行货币的地方必定是当时的重要都邑。

  襄平布,除个别例外,一般高不足4.5厘米,宽不过2.5厘米,重5克左右,正面文铸有“襄平”二字,背面大多平素无文。与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布币相比,耸肩、束腰、长足,铭文字体圆转、宽松,是襄平布等燕国布币鲜明的特色。

  二、襄平布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空前激烈,各国竞相变法图强,富国强兵成为时代主题。燕国的南面是群雄争霸、战事迭起的中原地区,是大国列强拼国力、拼军力的主战场;而北面的燕山山地和东北的辽东地区则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里地广人稀但物产丰富,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战略要地。毫无疑问,南守国门、北拓疆土、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是燕国的基本国策。然而,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地处北方的燕国国力衰弱,饱受内忧外患之苦。直到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实行了一系列变法革新措施,燕国逐渐强盛起来,开发辽东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公元前三世纪初,燕将秦开一举击溃为患燕国北疆的东胡,又乘势东进击破箕氏朝鲜,将燕山以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纳入了燕的统治范围。

  燕国控制东北南部后,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边防、加强管理、发展经济。一是修筑西起河北沽源之北,经今内蒙、吉林、辽宁,东至朝鲜半岛大宁江入海口,绵亘数千公里的燕北长城,保证了军事上的安全。二是在长城以南,自西向东横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强化了行政管理。三是大量向辽东移民,推广农耕,铸行货币,发展商品贸易,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襄平布,就是战国晚期,燕国在辽东郡首府襄平铸行的货币,其流通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初燕国设置辽东等五郡后,至公元前222年秦灭燕以前的七八十年间。

  三、襄平布的文化意义

  襄平布,这枚看似普甚至有些粗糙的青铜古币,对于古城辽阳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首先,襄平布为襄平行政建制提供了明确的物证。战国时期襄平为燕国辽东郡治,多依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结合辽阳地区考古资料得出的结论,并无直接的历史文献记载。襄平布铭文“襄平”的准确释读,才为这一结论找到了令人信服实物证据。同时,大量襄平布和其他战国文物在辽阳出土,也间接地说明燕国辽东政权已在襄平落地生根。

  其次,襄平布反映出襄平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考古资料显示,在燕五郡地望内,战国晚期燕文化遗存呈出“爆发式”的态势:在燕长城沿线发现大量小规模的军事城堡,宁城、承德、奈曼、赤峰、建平,喀左、葫芦岛、凌源、沈阳、凤城、普兰店等地都发现有较大规模的城址。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址内发现有建筑瓦件、生产工具和兵器、生活用的陶器,并伴有襄平布的出土,说明当时北部长城沿线有大批驻军戍守,辽东内地的城市已星罗棋布。这种情况反映出,无论是军队的供给还是市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贸易,而襄平布无疑在这场商品货币经济的历史巨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出,襄平的经济文化已达到当时东北的最高水平,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襄平布铭文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襄平布之 “襄”字,为上中下三层结构:最上面的圆圈,象征天空和星辰;中间两峰一谷的曲折线,为甲骨文“衣”字的简写;下面左侧为“系”字偏旁,有纺织之意;下面右侧为一人手持工具劳作。襄平布之“平”字加“土”字偏旁,显然有是更加强调了土地的意义。我们再来看我国最早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对“襄”的解释:“解衣而耕谓之襄”;“坪”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地平也”。可见,古人对襄平城的命名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我们遥想早在两千三百年前,那些远征而来的燕国将士实在是看好了这片广袤的辽河大平原,才脱下了战袍盔甲,操起犁锄,在这块平坦肥沃的土地上翻开了农业文明的历史篇章。

  解放后,在现代考古发现中,襄平布以辽阳出土最多,沈阳、鞍山、本溪、大连、丹东、朝阳其次,另外内蒙、河北、山西以及朝鲜半岛北部都有襄平布出土的记录。这种以辽阳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情况表明,小小的襄平布,在战国晚期短短几十年的战乱岁月里,已成为一张鲜亮的名片,在遥远的辽东掀起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开端,把古城襄平开天辟地的故事推上了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辽 阳 人 大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5-2011 by www.lysrd.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lnlyrd@163.com 通讯地址:辽阳市中华大街117号 邮编:111000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备案号:辽ICP备05012471号